第三百二十七章 摩尼教-《帝王收集公司》


    第(2/3)页

    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

    忧患实多,

    怜我世人,

    忧患实多。”

    泰钦听到他曼声吟唱出来的曲子,不禁张大了嘴巴:

    “杜施主,你,你这是?”

    杜大雷嘿嘿笑了:“和尚,这首短句怎么样啊?是不是很悲天悯人啊?”

    泰钦摇摇头:“杜施主,你这首短句应该是摩尼教的教义吧?”

    杜大雷很诧异:“和尚,你连这个都知道?现在摩尼教还没有改名吗?不是叫‘明教’吗?”

    泰钦想想说道:“杜施主,摩尼教自唐武宗灭法以来,被官府严禁,现在只在乡间秘密流传,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闽地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

    杜大雷感叹道:“原来是这样啊!和尚,你给我讲讲明教的来历吧,我很感兴趣。”

    泰钦点点头说道:“摩尼教缘起于波斯,约于三四百年前传入西域地区,复由西域传入漠北之回纥,而盛行于该地。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摩尼教逐渐在安西都护府传播。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将摩尼教传入长安;唐朝大历三年(768年)于长安建有大云光明寺。

    但摩尼教在初入中原时其实并不顺利,他们设法假托佛教之名传道。在唐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阇于中国,获唐室接待。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中华设寺院,反而朝廷对该教下了禁令。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百姓严禁参与。

    摩尼教传入唐朝的同时,亦于之后不久地传入回纥,更被后者定为国教。安史之乱后,因回纥自持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唐国传教。

    唐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其后,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扬州、越州等州建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原境内。摩尼教教士随*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原迅速传播。

    长兴元年,回纥宰相下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藉回纥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朝堂层面。在元和八年(813年)宴归国的回纥摩尼人,受令至中书见宰相,由此可见,摩尼教徒经常由回纥至唐,并得唐皇室礼待。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回纥被的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回纥国势衰落,从中原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

    会昌灭法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元年(841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没反抗,致令长安女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摩尼教遭严重打击后,转而成为秘密宗教,现今流行于淮南、两浙、闽地、江东、江西等地。”

    杜大雷问道:“和尚,现在摩尼教的教徒很多吗?”

    泰钦答道:“应该是不少,摩尼教徒敬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他们在民间秘密结社,互帮互助,所以谁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人。”

    泰钦顿了顿,开口问道:“杜施主,你刚才吟诵的短句,是从何得知的?你们不应该和摩尼教有瓜葛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