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章 诸葛论策-《三国之帝国崛起》
第(2/3)页
“不错,你也知道这些?”
“在下不是朝廷官员,不知道这些事情。但是却可以推测地出来。”
“说说。”
“其实很简单,佛教大兴,寺院众多,和尚们自称方外之人。不纳税收。不服徭役,只在寺院中收取信徒贡献的钱财。颂扬佛法。将军可知道现在有多少和尚,多少寺院,寺院又占有多少田地呢?”
这个,张飞也愣住了,他也不知道,只知道这些和尚人数越来越多,寺院的田产越来越大。但是张飞质疑到:“可是这个和秦国与我国的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寺院的兴起,本来并没有什么,但是在一些秦人细作的运作之下,越来越多的田产商铺挂在了寺院的名下,享受着免税的待遇。这些财富流去了那里?寺院,而寺院现在采购的最多地是什么?秦国的物品,那么财富呢,就流到了秦国。
我去过长安,寺院中的木刻,在长安只卖二十钱,但是在汉国卖给寺院是多少钱?三千五百钱,虽然秦半两钱比汉五铢钱购买力高很多,但是这个差距怎么可能弥补?一个小小地木雕塑,从秦到汉,就翻了整整百倍的价格,这民间流失的财富是庞大的,当然这只是财富流向秦国的一个渠道,并无大碍。”
张飞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是他注意不到的问题。却听诸葛亮继续说到:“而在国库空虚地时候,陛下又铸造了值百钱,这个策略虽然缓解了国库一时之急,但是却失去了朝廷的威信,这才是最重要的。”
张飞奇怪了:“秦国以秦钱取代了汉钱,我们不过是铸造值百钱,依然是汉五铢钱,难道秦国不比我们更失人心“不一样,秦国铸钱是惠民,而汉铸钱是惠朝廷。”
“有什么区别吗?”
“人心自私。谁愿意自己的财富变成别人的?即便是变成朝廷的也不行。秦国铸钱,兑换民间的原五铢钱是多给了百姓财富的。朝艇去了一定的财富,民间却多了财富。凭空多出了钱财,谁不高兴?
而我国地值百钱一出,却剥夺了民间地财富给朝廷。百姓开始并不知道,但是日久自然会发现。原来的钱不值钱了,他们会感激朝廷么?这便陷入了恶性循环,朝廷凭空增加国库地财富,那么这个坑自然要百姓来填。
将军难道不知道,现在民间大多以粮食布匹为交换物。五铢钱已经难以使用了。远一点的地方,已经直接在使用秦半两钱了。他们地半两钱如何而来?自然是从秦国换来的。连本国的人都在使用秦半两钱。你说他们是秦国人还是汉国人?他们的心又在那里?”
张飞也是耳目一新,这个事情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离他太远了,他只是统领大军的将军,民政实在不是他管的事情。
当下张飞也收起小觑之心:“还请先生指教。”
诸葛亮心说,除非刘备将全部权力交给他诸葛亮,他也许还会有一番作为,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却是绝对不可能发生滴…
口中却岔开了话题:“这个事情只有陛下能解决。我们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在说一说秦军地细作们。将军可记得前一段时间关于陛下的流言,以及陛下想让和尚们捐献时候闹起的风潮?”
“确实,这些事情能搞成这样,里面没有秦人细作的作用,那我绝对不相信。”
“从民政上,到细作上,汉国已经完完全全的输给了秦国。然而更可怕的是军事,现在秦军占据的优势太大了。首先,我们失去了水军,这荆州密布的水网成了秦军水军的后花园。随时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突袭我军。
而秦军的航行经验丰富无比,长时间地不用补给。隐蔽航行他们能做的到。这样就使得我军无力防范,明知道他们会走水路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就步军上,依然是秦国占优。他们的士兵数量太多了,可以源源不断地开来。可汉国呢?却已经到达了极限,大量士兵的征召甚至影响了秋收,这使得汉国在战争之中又失败了一层。国力的比拼劣势更大。”
“可我们有坚城,我们有民心,我们上下一心,自然可以抵御住秦军。”
“将军说的不错,若是连这些都没有的话,我们凭什么守江陵呢?国力,军力都已经输给了秦国,那么就只有坚守了,时间一长。秦军补给不上。自然会退去。”
这诸葛亮也是一本正经的瞎说了,他明知道秦军地后勤补给绝对不会有问题。莫说几个月,就是几年,秦军也可以一直作战。部队疲惫了,可以轮换;物资不够了,可以运输上来;他不过是想帮助江陵多存在一些时间,全了他叔父的遗愿而已。江陵一丢,国都沦陷,这王朝自然就是完蛋了。
“那先生为何说我们连两、三个月都守不住呢?”
“将军难道没有发现,这江陵城中的门阀公卿,已经有不少在和秦军暗通款曲了吗?他们为了生存,可以出卖汉国,出卖陛下,更何况陛下不在江陵,仅靠三将军,怕是难以压制这些人了。”
事实如此,张飞也是为难,这些门阀公卿力量很大,声望也很高,来硬的是不行的。这些人若用的好,那么是守城的一大助力,若用不好,估计开门献城的就是他们了。
“那先生说,该怎么办?”
“那就要看将军的决心了。”
“先生只管明言。”
“收编门阀大户地私兵部曲,限制门阀大户地活动,只有这样,失去武力的门阀才不会对将军造成威胁,同时也能增加守城地兵力。但是秦军退走之后,将军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对于你的攻击构陷将铺天盖地,明枪暗箭防不胜防。”
“无所谓,谁在乎这个,谁敢呱噪,可要问一问我老张手中的蛇矛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