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战略博弈-《苏联英雄》


    第(2/3)页

    再说芬兰在6月22日前就接纳了德国步兵第26军进入本土(这里有点要注意,网络上能够找到的资料是步兵36军,以讹传讹,那是错误的,作者资料来自绝对权威地早期内部材料。),用意不言而喻。而且不止这些: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士兵面对占压倒性优势的苏军毫不畏惧,利用森林滑雪战与之周旋。芬兰人表现出地优良战斗素质让德国人印象深刻。希姆莱对这些善战的士兵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战争前他就计划吸收一批芬兰志愿兵来扩充他的SS(SS就是党卫军的意思。)大军。苏芬战争后。在德国极力拉拢下,芬兰政府进一步倒向了纳粹德国,使得希姆莱又得到了一个兵力来源。

    1941年2月,希姆莱地征兵处长官戈特洛勃-伯格尔通过驻赫尔辛基大使馆招募了首批100余名芬兰志愿兵。为掩人耳目,这些芬兰人被冠以“外国劳工”地身份。在向第三帝国元首宣誓效忠后。这些芬兰人加入了武装党卫军。包括有125名军官,109名士官和850名士兵。从1941年5月至6月间。芬兰志愿兵分三批抵达德国。前两批芬兰人都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经历过冬季战争地考验,立即被补充进准备参加侵苏战争的第5党卫军维京师(单单这点就会让斯大林和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在战争爆发后下狠手!)。

    另一批芬兰人未受过军事训练,他们被送到维也纳组建为一个新的芬兰营,并在当地按照党卫军的标准进行训练。这个营最初被称为“诺德斯特”志愿营,在1941年9月改称为党卫军芬兰志愿营。

    芬兰政府也有自己的附加条件,芬兰志愿兵只在东线与苏联军队作战,服役期为两年。

    两年时间芬兰人组成的各支党卫军部队在苏联土地上恶战连连,大小仗无数,战斗力强劲,最远的都打到了格罗兹尼油田接近地,可谓党卫军中的精锐!1943年5月28日,芬兰人返回芬兰,7月11日党卫军芬兰营正式撤编,人员被分散并入芬兰陆

    党卫军芬兰志愿营虽然从第三帝国党卫军的战斗序列中划除,但仍然有部分芬兰志愿兵在党卫军第11“诺德兰”师继续服役,他们一直战斗到毁灭于柏林的废墟中,可谓非“德意志民族”中的党卫军铁杆!

    这么一分析,显然芬兰和德国是在一个鼻孔出气,不过它的领导层看的远,本身的民族意识也不想真的附属于第三帝国,加上明白的知道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不是自己能够过多招惹的,这才出现了两年多的“北线胶着”----如果芬兰人像纳粹德国的其它几个仆从国一样,那结局绝逃不过被红军装甲集群彻彻底底碾压一次的命运:它可没有像匈牙利、罗马尼亚那样有处于地下状态的红色政党体系,结局不会比一片废墟的德国好到哪去。

    那现在如何呢?斯大林为林俊所采取的疯狂报复让芬兰人脑子发热,战争爆发的当天下午就向苏联宣战(还讲点道理,至少宣战了。),但战斗力强于芬兰陆军的红军部队将芬兰人挡在了边界线上,这大概是芬兰领导层没有想到的。

    曼娜海姆元帅大概不会同意立刻向苏联宣战,但冬季战争的惨败后,头脑发热的芬兰领导层已经不是曼娜海姆能够彻底掌控的,他不是独裁者,还得听上头的。对于目前的情况,林俊还真有点“做亦错,不做亦错”的感受:自己的影响下漂漂亮亮的打赢了冬季战争,但现在给红军多找来了差不多50万想着复仇的芬兰军队。

    “我看不是曼娜海姆脑子发热,是整个芬兰在发疯。”脑子这么想,嘴里还不能这么说,看了一眼亚历山大:来之前同他已经通过气,情报部门得到过来自德国的德军可能派兵前往芬兰的情报。

    亚历山大发言了:“昨天我们接到过来自德国的电报,如果我们的猜测不错,德军的这次行动代号是“青狐”,有可能参与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不会投入到更北的作战区域。”

    亚历山大说得有理:希特勒不会把自己的部队放到次要区域,一定是列宁格勒方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