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齐襄公灭纪-《经典春秋》
第(2/3)页
这边送走了鲁庄公,齐襄公和文姜亲密了一番,回到临淄就开始调兵遣将杀奔纪国。
齐襄公派人通报纪国:“速写降书,以免大兵压境,血洗纪国都城乃至灭绝纪人!”同时通报周边国家:“谁来救纪国谁就是我齐国的仇敌,齐国必先出兵讨伐,灭纪之前先灭了他!”
齐襄公这次放狠话与周边国家,大兵出征,果然没有诸侯敢亲近纪国的。就连鲁庄公,左右思量还是未敢出兵援助。
纪国国君纪武侯得知齐襄公来讨伐,此一次,他纪武侯的确无计可施了。既失去了鲁桓公,鲁国已经不是当年了。当年的郑厉公只身蜗居栎邑,没有任何力量来支援纪国。周边的小国如莒国等,早被齐国下破了胆,又有齐国的强势通牒,哪里敢出面干预。
纪武侯哪里慨然而叹:
“齐国与纪国的恩怨祖祖辈辈没完没了。作为一国之君我不能向齐国投降,屈膝于仇人之庭前,毁自己的宗祠而苟活于世!又能怎么办呢?”
然而纪国毕竟不敌齐国,而且目前的齐国有一定影响甚至可以号召周边国家一起参战。而纪国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鲁国。鲁国之所以能够援救纪国,主要还是姻缘关系。不管成不成纪国国君纪武侯还是让自己的夫人鲁庄公的姑姑作书,遣人往鲁国求救于鲁庄公。
鲁庄公见状,难下决断。一是有齐襄公有狠话在先,二是只是鲁国出手相救恐怕难以胜算,看着姑姑的书信,又觉得不可不救,思前想后还是出兵救纪为好,毕竟纪国和鲁国唇齿相依,联手也是抵抗齐国强势的唯一办法。所以遣使与郑国,希望与郑国联手出兵救纪郑。殊不知此时郑国已经非彼时郑国了。自齐襄公杀了姬亹,姬婴继位,郑国的形势也是苟延残喘,不容乐观。一则,齐襄公有言在先杀了姬亹,要与后来继位的新国君修好,二则有姬突在栎邑对郑国朝政虎视眈眈,一直在图谋袭击郑国,哪里敢出兵。
姬婴当然也不敢得罪于鲁国,只好修书派使臣前往鲁国。说明自己的处境艰难、不敢出兵的理由。
鲁庄公自知形影孤单难以拯救纪国,但想到姑姑在信中可怜巴巴地述说与父亲齐桓公的关系,还有那眼巴巴求救的期盼,大难中的如泣如诉,又推辞不得。于是就在犹豫间派出援救之兵。国君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士气,大军出发变得没有作战动机,更无作战士气。
鲁军北上救纪国,大军行至滑地,赶上连日暴雨。主帅便在下令在滑地留宿三天。在滑地期间大兵议论纷纷,都觉得此一去与齐军作战胜算不足,且有天意阻隔,更无作战意志。于是几个主帅商议还是保全自己的队伍为好。鲁庄公所派出援兵在滑地滞留三天后不战而返。
纪武侯一连几天不见鲁国援兵来纪,心中正在猜疑,得报鲁军从滑地返回。心中不禁大失所望。纪国朝廷上下更加惶恐。齐国大军以盘踞所占据的三个城邑,虎视眈眈于都城,纪武侯内心几近崩溃了。尽管纪武侯与上次齐釐公率联军入侵一样。采取了放弃周边死保都城的策略。但是没有援军都城死守也是要死啊,败局已定。
此时纪国朝政已经成为分裂状态,一方要抗战到底,一方坚持投降。而且随着鲁国退兵,坚持与齐襄公对抗的人都缄口不语了。而以纪国国君纪武侯的弟弟赢季为代表的投降派呼声越发地高了。
纪武侯自知自己再也无力回天了。那一夜就来拜别宗庙,大哭一场,时至半夜开门出城,带上自己的嫡系亲信出城而去,从此不知所终。
纪国失去了国君,只有赢季主持朝政了。
赢季问群臣:“灭国与生存,哪个更重要?”
诸大夫一直表示:“生存更重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