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荆楚称王(一)-《经典春秋》


    第(2/3)页

    这个熊绎对周王朝尽心竭力、恭谨勤劳,后人用开辟荆山、“筚路蓝缕”来形容当时的熊绎。为了能让周王室认可荆楚,熊绎不辞辛苦往返于荆楚之地到周王室之间。尽忠于周王室、勤政与荆楚黎民。

    楚人居丹阳,地僻民贫,势弱位卑。因受艰苦生产条件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让往返勤政的熊绎十分辛苦。后人以“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十六个字来形容熊绎。意识是说熊绎穿着破旧的袍子,带上破旧车子,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朝见周天子。

    当时楚国为周室纳贡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无非是桃弧棘矢还有苞茅之类。苞茅是一种草本植物,别看这苞茅不起眼,在当时却是人与神交往的必备之物。而且只有楚地有产出。是周天子祭奠天地、太祖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熊绎的筚路蓝缕从楚地送到镐京的就是这些东西。

    在周王室的印象里熊绎像一个朴实的下人一样,敬业职守,恭谦做事,熊绎的形象博得了周成王的首肯。熊绎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并委派他和鲜卑的酋长一起“守燎”,担负周王室祭奠时火师之责。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吏,想必是周王室知道楚人是祝融的后裔,而祝融就是炎帝和黄帝的火师。

    正是因为熊绎这样勤政周王,熊绎后来被周成王封于睢山与荆山间的蛮楚之地,为子爵位,号称楚子。

    2.

    楚国的周边有很多个诸侯小国,由于很早就被楚国吞并后来很少有历史记载。

    熊绎时期,楚国与周边诸侯还能和平相处。楚国的正南有一个权国,公族为子姓,与楚国相距二百余里。东南是罗国,公族为熊姓,与楚国相距不足百里;东北是卢国公族为妫姓与楚国相距不足百里里;在卢国的东面是鄢(yān)国;在卢国的东北面是邓国;西边有一个谷国;谷国的西边有一个庸(yōng)国;而庸国的北面是巴国;庸国北、巴国东还有一个麋(mí)国;麋国的东面是一个绞国。如此众国之中的楚国在熊绎的领导下,安分守己,睦邻友好,使自己的臣民得以休养生息。所以这一时期的楚国子民勤劳敬业,谦卑养息,这里的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逐渐富庶起来。

    不过在熊绎之后,逐渐富庶起来的楚国就不再那么安分守己了。在几代君主的精心治理下,楚国在蛮夷之地逐渐崭露头角。中原诸侯割据、分庭抗礼的时候,楚国却在南方大肆吞并、如鱼得水。与中原相比,这里有广阔的土地,诸多势力微弱的诸侯,可以尽情地扩张。在楚国的历代君主不断兼并周边小国,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使自己的版图越来越大,由原先一块小小的封地变成拥有辽阔疆域且颇具实力的大国。按照地域面积计算,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原大国。

    这里要介绍一下楚国的第六代君主熊渠。经过一个多世纪漫长的征伐,楚国已经是殷实丰厚的国家。周边的小国尽是楚国的领地了。

    熊渠射箭技艺非凡。历史传说中有一个后羿射九日的故事,但是《史记》评价说后羿虽然善射却不如熊渠。据说,熊渠一次走夜路,遇见一块巨石,样子很像一只匍伏待发的老虎。由于天黑看不清是石是虎,熊渠不敢怠慢忙搭弓射箭,由于熊渠的力气大,当他射完之后走近看时,箭头箭柄均射进了巨石之中,只留下了箭尾巴上的翎羽了。这个传说足以证明熊绎的功力了。

    这位善射的君主,并非一介武夫,而是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国君。

    熊渠一方面继承先人的遗训小心地睦邻经营着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在整军经武大胆开拓疆土。

    楚国的东部是邓国、卢国、罗国三个国家,从北到南纵向排列,如常山之蛇,相互依存,相互和睦相处,彼此相互有约。击其首则尾可以相救,击其尾则首可以相救。熊渠深知这条常山之蛇尚动其不得。所以,虽然野心勃勃却装作笑脸连年修好,他希望在他征战他国的时候至少让这条常山之蛇能保持善意的中立。有了这一面常山之蛇的铁杆靠山,当自己出击他国的时候就不会腹背受敌,被人钳制。而对庸国虽然也是近邻,熊渠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