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藩王臣服-《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2/3)页

    周王这边自然就是正面例子。

    平定了河南以后,洛阳福王的遗留问题也摆到了朱慈烺的桌案上。比起周王,福王的下场可就要惨烈许多。

    其本人生生被李自成丢进锅里煮熟,做成了大名鼎鼎的福禄酒,可谓是不知吓得多少小儿哭啼。

    朱慈烺打败了李自成以后,河南洛阳也被孙传庭早早光复。官军一来,百姓还未安顿,后世的南明皇帝而今的福王世子朱由菘就急吼吼地过来要收找回家产。

    朱慈烺正拿着几百万两的斩获进行大规模的战后复兴呢,哪里会答应朱由菘?

    再加上朱慈烺随手一查,便让福王朱常洵为富不仁事迹广为流传。这个王朝末世的年代本来就有不少仇富之心,更何况还是为富不仁作死到这幅程度的?

    很快,朱由菘便灰溜溜走了,再也不提要回福王家产的事情。对这位后来的弘光皇帝朱慈烺眼见他此刻还未有什么恶行,只是上奏将福王世系从亲王贬为郡王后也便恩养不管。

    福王这个呢,算是中立偏正面的例子,但却也足够合理。

    至于其后,鲁王这样一个不作死不会死的彻底反面例子那就更简单了。山东的藩王都是作为头号土豪被清军劫掠,其后一番调查,结果反而发现一干藩王坏事做绝,好事全无,于是朱慈烺顺理成章废除了鲁王王爵,拔了山东各地藩王的特权。没了顶层藩王的反抗,宗室子弟自然是更欢喜于没了束缚。

    为此,南京师范学校就有不少都是宗室子弟。其中既有学生又有教师,还别说,宗室的受教育水平可能是全大明最高的一个群体了。

    为此朱慈烺都已经特地准备了一封书信邀请周王朱恭枵前去南京师范学校教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