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天下为棋,众生为子-《诸君,且听剑吟》


    第(2/3)页

    吴王早已书信吴州牧习深,想带领大军退至淮阴,淮阴欣然同意。淮阴是吴北最南部的一郡,也是习深对未来战场设想的第一道防线,原计划来说,习深是打算在淮阴屯兵十万人,但得知吴王请求退守淮阴,习深就下令撤掉了淮阴的军队,让吴王进驻。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按照东瀛人入侵的速度和目前战况的发展趋势,最多一个月,东瀛人就会剑指吴北广袤的土地,现在有吴王十五万大军驻守淮阴,习深可谓是高枕无忧,养精蓄锐,保存了实力,他巴不得这样做呢。

    七日后,陆陆续续从广陵、海陵、润州、肃州撤离的士兵在淮阴聚集,陈词算是最晚到达淮阴的一批。樊褚汇报说是即将抵达淮阴的时候,陈词掀开帘子,眺望着城楼之上,十几杆军旗飘扬着,有士兵在城楼上远望他们一行人。

    可算是到了。

    这一路颠簸,披星戴月,马啸长群,吃喝都在路上,行军疲惫,连洗脸都是奢侈,陈词看着身侧坐着的公主,笑道:“早点让你去京城你不听,你瞧,这一路活受罪。”

    公主莞尔,这几日她时常和陈词探讨战争的本质,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提着武器主动去侵略别人,战乱总是不好的,对此,陈词只云淡风轻回答道:“没有发过战争财的人,永远不会懂战争,也不会明白那些鼓吹战争的狂热份子。”

    公主很是不解,说只要是战争,总是要死人的,而且是死许多许多的人,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陈词就反驳说死的都是士兵,和掌权的政客有什么关系?士兵如同棋子,只负责冲锋陷阵,只顾厮杀,赚钱的事情交给政客去做,也别管士兵手上是不是沾染了鲜血,过在当代,功在千秋。公主就问,钱从何来,她只听说陷入战争泥潭后,会严重扰乱经济和秩序,百姓流离失所,哪怕是战争胜利,也需要大量的金钱来重建城池,需要大量的时间恢复经济,总之,他根本不明白战争和发财有什么直接联系。诚然,这个问题是令人费解的,因为要想发动战争,所需要消耗的军费是天价,是令人仰望的存在,例如局势升温前夕,吴王为了实行军改,不惜向朝廷户部钱庄借了非常大一笔国债,就算是这样,依然无法弥补财政上的亏空,不得已,只好听从了陈词的建议,清剿氏族,将那些在军中独揽大权的氏族势力清剿,抄了他们的府邸,才得到一大笔钱,也就是说,吴王做了这么多动员,都是在钱,至于赚钱,想都不敢想,所以公主不明白战争和发财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

    对此,陈词直言不讳:“战争的本质就是掠夺,东瀛人要的是吴越两州广袤的土地,现在他们前期投入的再多,以后也能赚回来,所付出的价值和未来的利润,是成正比的。坐拥两州丰饶的土地,凭借东瀛优越的政治制度,能短时间恢复到战前水平。”

    公主还是不明白。

    陈词说道:“就像大荒民族和北方长城外的草原人,数百年来,他们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蠢蠢欲动,一直惦记着十四州的土地,历代君王为了抵御这些少数民族,数次亲征,哪怕是将这些民族赶尽杀绝,逼迫退了数千里到了沙漠和草原的深处,数十年后,他们依然敢打回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公主冰雪聪明,立马就说是因为土地,大沙漠和大草原上的蛮夷,四百多年来一直发动战争,就是渴望十四州的土地。

    “没错,正是因为土地。”陈词深知在这种农业为主的社会,土地才是第一要义,如果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发展?沙漠和草原贫瘠,气候恶劣,昼夜温差极大,不适合人类居住,根本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才是沙漠和草原人持之以恒发动战争,对大凉帝国的土地念念不忘的缘故,“东瀛人也是想的一样的,他们的国度位于东海之上,就是几座孤零零的小岛,可发展性太低。”

    公主又问:“那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我父皇当年下了诏书,都已经容许东瀛人在大凉土地上定居和贸易,他们这不是得寸进尺吗?”

    “殿下啊,你太天真了。人的欲望就像是高山上的滚石,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当一个穷人吃饱了饭,他就渴望吃得好,当他住上了房子,不再忍饥挨饿,他就渴望着住上大房子,过得更好,公主,你应该听说过饱暖思淫欲的道理吧?东瀛人就是显著的例子,当他们依赖和大凉的贸易得到了发展,经济繁荣,恰好,他们又看到了帝国的局势不安稳,野心就逐渐露出来了。”

    “可是,战争总是不好的……受苦的百姓,牺牲的是士兵,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