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村政-《靖天下》


    第(3/3)页

    五代为了养兵,对民间压榨是无所不用其极。自然没有朱元璋那种限制官僚集团的想法。

    但是,谢枋得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政府无限扩张自己的权力,在财政上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从北宋开始,宋朝很多大儒都提倡乡约,也就是一种村民自治体系。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种基础管理有太多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免役法。

    原因就是,之前大宋朝廷让百姓免费给朝廷干活。号称衙前役,而服役者无不倾家荡产。王安石让百姓交免役钱,朝廷出钱雇佣吏员。这其实就是后世明清吏员来历。

    但是这些吏员就没有问题了吗?

    有问题。

    朝廷一旦缺钱,最下层的吏员待遇最不容易保证的。就好像现在,公务员裁员一样。上层的时候裁不动,裁一个户部尚书看看?而下层的吏员最容易裁的。

    于是吏员工资常常不足。

    最后发展成为吏员的灰色收入代替正常收入,甚至被认为是常理。

    朱元璋不允许县官随意下乡,限制县令的权力。其实也是出于爱民之心。

    朱元璋发现,不管下面怎么管,这些人底层吏员,都是豺狼虎豹,吃民脂民膏。与其这样,不如朝廷不管,这样百姓总好过一点吧。

    这个想法,并不是朱元璋才有的。宋代很多大儒都有,搞乡约,本质上搞村民自治。甚至到现在村民委员会,本质上也是一样的东西。

    谢枋得还仅仅说了财政的问题,还没有说其他问题的。

    朝廷直接管理到百姓每一个人。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缺少了缓冲地带。一旦上面决策失误,下面再层层加码。

    下面会造成极其灾难的影响。

    甚至让一地百姓直接揭杆而起。

    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这些话,不好直说。

    毕竟,这个体系建成之后,直接增加的是谁的权利?

    是政事堂的权力。

    谁又能拒绝的了自己权力的增加?

    虞醒说道:“财政上的事情,我来解决。你只说能不能做吧。”

    这些东西,有些虞醒知道。有些虞醒不知道。

    但是不管知道与不知道,这些事情他都需要做。

    发展工业,本质上就是要抽调农村的人力物力,增加在工业项目上的。

    这就需要对农业进行精细化管理。

    大量的工人,工人的口粮,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等,很多都是要从农业上来。不进行细致的管理,很容易出大问题的。

    特别是在工业爆炸性增长的时候。

    苏联与本朝工业化初期,都遇见了一些农村农业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巧合。

    至于财政上的问题,虞醒相信,只要机器开始运转,金币就开始叮当作响了。足以弥补这上面的财政缺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