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打得就是精锐-《靖天下》


    第(2/3)页

    自然不能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几十斤的盔甲,缓冲太多力量。最多身体上淤青一块,并不影响继续作战。

    几十斤的盔甲,也影响动作。让动作有一些迟缓。但并不重要,巴掌宽的斧头,看似不大,但砸刀,刀断,砸人,人死。简直是人形坦克。

    这种重甲步卒本质上是有来对抗骑兵冲击。

    南宋初期,是用来与金朝铁浮图硬抗的。

    而今更是所向披靡。

    只是重甲步卒其实也有自己的烦恼。

    那就是云南本地人,身高不足。

    要想穿得上几十斤的盔甲,还能行动自如。拼杀一个时辰以上,那对体格的要求非常高。最好是那种身高一米八的大汉。

    不要觉得这个数字夸张。北宋年间兵样子里子最高一等就是这个数字。

    而最低也要一米七多。北宋年间,兵样子最低一等。也是一米七七。一米七七以下,禁军都不要的。

    而在云南选拔这样的人才,比例太低。以至于马复不得不从骑兵调到重甲步卒。

    马家三代都在南方,但本质上是西北大汉。

    而重甲步卒大部分都是汉人。

    这并不是虞醒不相信选当地夷人。他们大多比汉人身高低。

    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是云南汉人数量本来就不高,汉人只要有能力很容易混出头来。而下层将领很多都是汉人。这也与虞醒政策偏向有关系。

    问题就来,谁愿意不当军官,来你这个当小兵。

    以百人将为卒,很多时候只是说说。

    哈散见前面支撑不住,立即派援军。

    第二个千户投入战场后,第三个千户待命。

    随即这战场上鏖战愈烈。就好像血肉旋涡,无数条人命,连一个血花都没有溅起,就迅速消散了。

    只是因为场地原因,其实派不上多少人的。

    双方战争宽度,仅仅能维持千余人的战事。

    这就是为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纵然有千军万马真正能决定胜负的,只有最前线的数百上千人。

    前面的人死多了,人数密度变少了,才能派更多的援军。

    双方只能形成添油战术。

    元军援兵上来,杨承泽也次第投入了所有人马。

    这些新上来的士卒,一开始还维持阵线厮杀。

    在营地前面,壕沟里,拒马旁,鹿角前。大队对冲。

    随即大队被冲散。

    然后小队厮杀。

    小队人数慢慢缺编。

    很多人打得打着,就发现身前身后的兄弟胞泽,忽然不见了,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有的是已经战死了。

    有的却是被冲散了。

    只能咬着牙各自为战。

    随即双方一波又一波援兵派上去了。

    僵持,还是僵持。

    从早上,僵持到中午,从中午僵持到下午。

    这种场面,如果双方都不是精锐,根本打不到这个地步。

    要知道,古今中外战场上战死到最后一兵一卒,都是很稀少的。

    杨承泽麾下诸班直,本质上是虞醒的亲兵,从全军十万人中,优中选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