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庭院-《渺归》
第(2/3)页
中式农村庭院的设定,往往少不了一些特定元素,就比如院子东边向阳的空地,多数情况下会被母亲征用成菜园子,院里能够置物的台子也被爸妈心爱的花花草草所占据,窗前稍微肥沃点儿的空地则成了父亲的果木培育基地。
老家的院子并不像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唯美浪漫,呈现出的却是实用主义的完美诠释。
初春的蒜苗、菠菜、芫荽、大青菜、韭菜;夏季的豆角、番茄、黄瓜、丝瓜、苋菜;秋冬的眉豆、南瓜、冬瓜、萝卜、白菜;每个季节都有独属的菜品范畴,菜园子同样也承载了一家人一年四季的菜肴变幻。
小时候总喜欢吐槽母亲痴迷种菜的行为,总觉得不如养花养鸟来得赏心悦目;长大后不禁感叹母亲的构想伟大,用一片土地,勤劳的双手,给全家创造了餐桌上一年四季的独有美味。
人生就像是一种轮回,从小时候的不理解、排斥、再到长大后的认同父母、成为父母。不知不觉,在点滴生活中,我们已经在父母的影响下,成长并效仿。
小时候,窗前总会预留3-4平方的空地,父亲喜欢种花卉果木,小小的几平米空地成了他“科学嫁接”的试验基地;初中那会,日常学科里边有一门儿选修课《劳动技能》,有几年就发现父亲对这本书里所介绍的嫁接场景相当着迷。父亲有时候是把枣树枝条嫁接到梨树上,有时候会在无花果树上嫁接杏树枝儿,再或者是将不同颜色的月季花枝嫁接到同一株月季上......每一次嫁接他总是信心满满,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仍旧不断的创新尝试。
满院花卉树木,一次次摸索尝试,唯独院内那株黄、红双色同株的月季,算的上是父亲引以为傲的杰作。每当春季有人来家里做客,总会惊叹父亲的精湛花艺。
日常生活中也多是如此,母亲务实干练,父亲总是对未知事物极富有探索精神。
庭院的西南侧还垒砌过两处一米多高的猪圈,这两处猪圈便是父母除去种地、冷饮小店之外,第三个有力的日常经济来源。猪圈里边第一头黑底儿白花的母猪,是母亲从姥爷家带回来的。这头母猪可以说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多年的经济收益,母猪每年都会下两次猪崽儿,每窝猪崽儿大概有个十一二头。母亲是个极其负责的人,每当母猪生产,她总会通宵熬夜照顾小猪母子,已有效保障小猪崽儿的成活率。有时候冬天产崽儿母亲还会在猪圈上方铺上塑料膜或者架起火堆给小猪保暖,母猪虽然也很喜爱小猪,但是动物往往不及人类对待自己的孩子用心。记得有一次,母亲刚刚给小猪接生完,离开给小猪换温水的功夫,母猪一个侧卧当场压死了两头刚刚出生的小猪崽儿。从小猪出生、喂养、疾病预防,一直到出栏,差不多有一个多月时间,母亲都在时时刻刻尽心照顾。
记得1998年那会儿,小猪差不多三块八一斤,一头出栏小猪的体重大概在15-20斤的样子,大概能卖60多元。现在看感觉60多元也没多少钱,根据当时的物价和薪资状态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比较,依稀记得九几年母亲在小学做民办教师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60元,一窝猪崽儿的正常出售可以抵得上一名乡村民办教师的一年薪资收入。虽然乍看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那个淳朴的年代基层教师收入相对微薄,事实也确实如此;所以猪圈里的这头母猪,对于父母而言,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它就像是家庭生活中出大力的一份子。
还记得母猪在最后一年不幸感染口蹄疫病死,父母不在是把它当做动物看待,更多的萌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更像是守护一位即将离世的老友,他们没有选择卖掉或者宰杀,而是在母猪咽气儿之后悄悄的将它埋在村头南边的菜园里。
情感,产生于人类共情,但又不止于人,人与动物亦是如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