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就是学问所在了,”陈阳停下脚步,“首先要看胎质,真品的胎质通常更加细腻。其次要看釉色,不同朝代的釉色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器型和纹饰的演变规律。” “听起来非常复杂,”冯·霍恩海姆夫人感叹,“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吧?” “确实如此,”陈阳点头,“我们这里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很多资深藏家都是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经历过无数次的上当受骗,才练就了火眼金睛。” 他们沿着街道慢慢行走,陈阳不时停下脚步,为两位女士讲解一些有趣的物件。 在一个摊位前,他拿起一件青花小碗,看了一圈之后,又重新放回到了地上,起身一边向前走,一边跟两人说道,“比如刚才这件,摊主要价五百,但实际上是民国仿品,只值五十。” “青花的发色,过于鲜艳,缺乏古代青花那种沉稳的韵味。” “天啊,我完全看不出来,”帕特西亚诚实地说,“在我眼里都差不多。” “这就是经验的重要性,”陈阳笑道,“古代的青料中含有天然的杂质,烧制后会呈现出自然的晕散效果,而现代的化学青料过于纯净,反而失去了那种天然的美感。” 在另一个摊位,陈阳又看上一块玉佩,拿在手里仔细看了一遍,随后又放下了,跟身边的帕特西亚说道,“那块玉佩看似普通,其实是清代中期的和田玉,价值在几十块左右。” “玉佩上的包浆,经过数百年的把玩,已经形成了温润如脂的质感,非常不错。” “太不可思议了!”帕特西亚感叹,“您真的像是一个探宝专家!” “那你为什么不买下来?”帕特西亚最后还是发出了疑问。 陈阳耸了一下肩膀,“没什么意义,几十块买下来,也就能买个几百块,价值太少。捡漏,就是以小博大!” “换做刚出道的时候,我或许会买下来,以我现在的身份,”说着,陈阳摇摇头,笑着打了个响指,“不符合我的身份!” “哈哈哈!”帕特西亚捂嘴笑了,随后点点头,“也是,陈你怎么说也是国家代表团艺术专家,用几十块换几百块,确实不符合你的身份!” 冯·霍恩海姆夫人若有所思地点头:“看来,古玩收藏不仅仅是商业投资,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夫人说得极是,”陈阳深表赞同,“每一件古董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是我们了解过去、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文物保护的原因。” “那么,”帕特西亚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今天能不能成功'捡漏'呢?” 陈阳大笑:“当然可以!不过我得提醒两位,如果你们想捡漏,最好从小件开始,而且要做好心理准备——十有八九会买到假货。” “那样的话,岂不是很危险?”冯·霍恩海姆夫人有些担心。 “危险确实存在,”陈阳坦诚地说,“但这也是华夏古玩收藏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每一次的发现都充满了惊喜。” 第(2/3)页